ReleaseMind HK

畢業應該打工,還是創業?

封面圖片(畢業應該打工,還是創業?)
坐在千秋上迷惘的打工仔

簡單來說從大學畢業可以分為三條路:失業、就業、創業。不過,真正長期失業變成廢青的人口比例其實很少,所謂的失業更準確地表達應為待業狀態。所以畢業的前程,其實只有就業與創業。

另外,時下有被稱為「斜槓青年」,亦作 Slash 族或斜槓族,以彈性就業或者在職創業的方法,採取的是一種多重事業的路向。本篇主要分享應該選擇創業的理由,原因是因為我個人認為打工生活很悶,欠缺樂趣,討厭過「社畜」生活。但是應該打工,還是應該創業,沒有所以的對與錯。每一個人都應該按其專長、性格及狀況等等因素,去選擇適合的生存方式;既不用太在意父母或長輩一代「讀好書,找份好工」的保守觀念,亦別輕忽地追隨創業熱潮。雖然近年政府亦大力鼓勵「初創」、「科創」,我們都很喜歡八卦如馬雲、馬化騰、雷軍等新一代中國富豪的創業導航,搞初創與創業家成為帶有光環的詞彙,但是創業從來都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

「首先原則是要絕對不要自我欺騙,否則你會成為最好騙的人。」

── 查理・費曼/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工作沉悶呢?

因為每日都要重複做幾乎一模一樣的事項。小學生時必定有寫過「我的志願」,雖然一般都只會寫想成為某一種職業,但兒童的心目之中往往有很多個夢想。然而,現代的就業市場促使我們向某一方面的專家發展,而且非常細分;就算我的夢想是當一位工程師,也不能夠一天享受一下做電子工程,一天去做下建築,一天去玩玩生物科技。這種專業化的工作模式,對於愈有好奇心,愈有創意能力的人士來說,就倍加苦悶,抑壓實踐其他夢想的慾望,委曲了自己的理想人生。

「專家是在一門非常狹窄的領域,犯了所有人能犯的錯誤的人。」

── 尼爾斯・波爾/丹麥物理學家與諾貝爾獎得主

為什麼職業或者工作單住被專業化、細分化呢?

在 18 世紀時,被譽為「現代經濟學之父」的亞當·史密夫(Adam Smith),在他的名著《國富論》就闡述了勞動分工將能大量的提升生產效率的經濟誘因。當一個工人專化去重複同一道工序,他對這序工序的熟練程度提升,就會提升產量和質量。另外,分工使工人沒有必要學懂產生線上的每一道工序,有效縮短培訓時間,使新工人能夠盡早投入某個崗位。同樣的分工原理被應用於全球經濟一體化上,例如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成為了世界工廠,創新科技的中心在美國矽谷,香港則專化成為服務業、金融業的城市。地區之間的經濟分工,影響到各地對不同職業種類的供求關係;頗如美國、法國等發達國家亦有農業的富戶,做農民不等於低收入社會人士,但在香港就只有少數人會當農夫,因為欠缺相關的本地產業,幾乎沒有這樣的工作機會。打工仔的角色就好比令公司、地區、國家,仍至全球經濟運行的齒輪與小零件。

為什麼要創業?

如果人在美國矽谷,北京的中關村,那些聚集了大量的初創人材和資金的土地的話,以創業為目標一點也不為奇。一群小伙子以自家的車房或後園為基地,開始他們的創業實驗,然後獲得眾籌或初創基金的支持,成功創立一番事業;像這樣的幸運兒故事,常有從外地的商業報告及社交媒體聽說得到。但在香港,這樣的創業文化並不濃厚,因為長期被譽為「打工天堂」;令願安安分分地做個打工仔,免得做老闆要冒生意風險的人很多。炒屋、炒股票等投資工具,則替港人帶來找不少外快。基於上述原因,比起社會氛圍及經濟誘,因在香港搞創業這條路,更傾向於個人意向上的選擇。

不過時代轉變,市場已經被無形之手所改變,打工仔的黃金時代已不再了。人工智能及機器人正在淘汰的,不但只是草根階層的低收入工作,更多是中產白領的專業及管理職位。例如從前吃香的銀行和會計行業,就是重災區。網上銀行、電子交易及結算等自動化科技,大幅減少分行等門市服務的需要,匯豐銀行在千禧年之後就有多次大規模裁員事件,不知道你還對那些新聞報道有沒有印象呢?

由香港創業人士支援平台「達人圈子」的創辦人 Inno Man 所撰寫的《職場革命》一書,所得到「為什麼要創業」的訊息之一,是因為傳統的職業價值系統的崩潰。「行業 × 企業 × 職位」是過去大半個世紀用於一個人的職業價值的公式,因為市場是以 B2B、B2C 的商業模式運行。但現在科技躍進可以令一整個行業板塊,在短時間內萎縮,就算是大企業亦面臨土崩瓦解的危機。傳統的職業價值方程式已經再具有絕對的參考價值,尤其是對於年輕人而言。取而代之的是互聯網時代下的新機遇、新職位、以至 C2B 新商業的模式。

職場革命 - 區塊達人的崛起
職場革命
區塊達人的崛起

Inno Man 著

從素人變達人 由「在職創業」開始

達人圈子提倡每一個擁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透過打造個人品牌,建立高信任及高連繫的客戶群。以「在職創業」是一個最好的 startup 方法。在打工的時候就開始訓練好個人的專業技能,並打好職業人士及客戶之間的人脈網絡,在另一邊廂開始自己的副業小生意。只要維繫好一班忠實粉絲,創造出穩定的收入,就可以隨時向現在的老闆說再見,開始安心做自己的 CEO,主宰自己的工作意義。為什麼是「在職創業」?因為創業是一個充滿風險,以及須要不斷試錯的過程。這樣就進好攻,退可守。

在資本社會裏,商業知識理應相當重要,但被曾被編入中小學的主要課程之中,也許是現代的教育最大的過失之一。當然,從教育家的角度出發,就自然不希望孩子們年紀小小就變成市儈之徒。對大部份人來說,假如沒有從商的親友背景,即使投身社會工作了好幾年,對於經營及發展一盤生意仍然一籌莫展。到哪裡去學,有哪些人可以去問,是想創業的人們會深有感受的一個問題。之前亦寫過有關 BNI 的文章,BNI 是一個創業人士的互助平台;因為其定位為一個商會,所以比例適合已經有業務的專業,進行商業上的聯誼。相比之下,個人認為達人圈子適合創業上的新手;因為其個人品牌、商業創新的講座及課程,能夠為創業者在銷售及市場定位的思維上打好在基礎。

相關文章《原爆者》- 本地創業不是做夢

創業的目的 更在於建立自由

另外,今次為你推薦本港的另一個創業群組 ── StartFree 拍攝的短片《為什麼要創業?》。Angus 是一名很年輕的創業家,Angus 有一本免費電子書,叫《$1000創業攻略》。你可以到他的網站 startfree.hk 下載該創業雞精書。希望你可以聽下 Angus 分享他要創業的原因。

Angus 分享他創業的理由,比起賺大錢,是賺到更多精神和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將以前朝九晚九、只為半斤八両的工作生活改變,使得他能夠開始追回自己的目標和夢想。Angus 舉例,一般人都有類似的目標或夢想:如有多些時間陪伴家人、有多些時間去旅行、有多些時間可以靜思、讀書、看電影。渴望有更有彈性或相對自由的返工時間,可以湊小朋友,照顧重要的家人。因為我們需要的比我們想要的簡單,比起物質的需求,我們作為人須要空間去滿足心靈上的自由。如果成功創業,你所賺到的可能是更好的生活空間,更自由的時間,以及更多精神去做喜歡做的事情。

你可能也會想知道

  1. 李嘉誠 89 歲退休香港首富20年 ─ 專訪回顧 - 不斷改造自己和公司的超人哲學

  2. 如何衝刺式創新 - SPRINT 衝刺計畫工作法

  3. 獨角獸公司的養成方法

  4. 只要創意~可以用Teespring零成本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