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內細菌及腸神經系統影響情緒及腦健康
─ 補充益生菌利保身心健康
近年的研究揭示大腦和情緒狀態,會受到腸道的健康所影響。聽到「病從口入」多數都會聯想到,如食物中毒、肝炎、寄生蟲等疾病,而不是精神健康這一方面。不過,我之前就曾分享日本溝口徹醫生著的《憂鬱,是食物造成的!?》,講述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容易引起情緒起伏不穩定,以及缺乏吸收維他命和礦物質會妨礙維持腦部運作。
腸道健康除了會影響到對消化及營養吸收,愈來愈證據顯示大腦與腸神經系統,甚至腸內微生物群都有很強的關聯,所以你應該好好認識一下腸道會如何影響人的腦袋。
腸是「第二腦袋」
腸-腦軸線 (gut–brain axis) 是一個近年在生物及醫學上被受關注的研學課題。你可以輕易地從頂尖權威科學期刊《Nature》的網站,找到收集了關於 Gut-brain axis 的彙集 (collection)。
我們都清楚知道主宰思考的器官是大腦,人腦由約 860 億個的神經細胞所構成。不過,我們對大腦的認知仍然很少,神經系統的運作遠比一般人所知的複雜更多。有愈來愈多的科學證據顯示,腦部與腸神經系統有雙向的訊息交流,而且更涉及腸內細菌或微生物群的參與。因此,亦被稱為 菌-腸-腦軸線 (microbiome-gut-brain axis),而表示微生物群在系統中的重要性。
腸神經系統相當龐大,其神經元的數量與脊髓相當,遍佈整個腸胃消化管道。該系統作用包括:調節飽腹和饑餓感及炎症等體內平衡,能在沒有腦部指揮之下獨立自主地運作,有「第二腦袋」的暱稱。腸神經系統能釋放神經傳遞素,分別供應人體約 9 成的血清素和約 5 成的多巴胺。腸-腦軸線的受損被發現是多種疾病的發病機理,包括柏金遜症、大腸激躁症、神經精神障礙 (例如壓力、焦慮、憂鬱和自閉症)。
權威研究揭示益生菌有助抗焦慮及憂鬱症
於科學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將相同微生物群植入兩組白老鼠,一群被無菌處理,另一群則作為其對照組,實驗結果發現兩組白老鼠出現不同的生理反應,那些被無菌處理的白老鼠出現如童年陰影的不正常行為。同時另外兩份分別來自荷蘭和美國的研究報告,指益生菌可以阻止悲傷的心情惡化及些微改善憂鬱的徵狀,以及含益生菌的發酵食品有助減少社交焦慮症 (social anxiety)。另有報告聲稱,益生菌能改善學習能力和記憶力。
相關文章:出現類似憂鬱時 應該知道的五件事
儘管如此,現時科學界還未完全了解那些腸內細菌的種類和分佈對於精神健康的影響。已經理解到的包括進食乳製品、有機食品及發酵食品,會有助吸入天然且到人體無害的微生物或益生菌;反之進食含防腐劑等化學添入劑的人工食品,或者曾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便有機會破壞腸內細菌的生態,導致腸-腦軸線的不適以至危及精神健康。
怎樣食才可以補充益生菌
西方人喜歡吃乳酪,日本人喜歡吃納豆,韓國人喜歡吃泡菜,人類自遙遠的古代就有利用發酵去製造有益身體健康的日常食品的文化。至於香港人,我估你會飲益力多之類的乳酸菌飲料。從日常飲食,吃含有大量益生菌的食物,不就足夠了嗎?
可惜,跟據以下於香港醫療資訊平台 FindDoc.com 發佈的影片,腸胃科專科醫生黃世豪分享有研究指出胃酸會殺滅食物中的益生菌,所以只靠吃食物是難以補充腸道的益生菌。
現在有很多很多健康食品公司亦知曉益生菌的大名,推出五花八門的益生菌添加食品和補充劑等等。不同的益生菌有不同的功效:
- 乾乳酪桿菌 有助腸道健康
- 副乾乳酪桿菌 改善過敏反應
- 龍根菌 改善免疫系統
黃世豪醫生解釋,臨床上會應用益生菌補充劑在治療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綜合症、潰爛性腸炎、貯袋炎。醫生會按照病人的情況處方適合的菌叢。
不過,益生菌定殖率會影響到益生菌進入腸道後的活性及有效程度。試想像你的腸壁裏一開始就住滿了微生物群,新移民與原住民的細菌要爭地盤,補充進去的益生菌不是一兩天就能站穩陣腳。並不像化學藥物一般會被人體迅速吸收,益生菌補充劑需要通過長期服用,才可以慢慢地讓新來的益菌菌叢植根及在腸道內安定繁衍。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黃曦醫生 (現中大醫學院副教授) 曾在 now 新聞台製作的醫學專題節目《杏林在線》,講述腸道菌群的生態會受飲食習慣,例如肉類與菜蔬攝取比例,以至用饍時間影響。另外,還須要特別注意抗生藥,對於腸道微生物的影響。
要如何才能有效地補充益生菌呢? 建議你找營養師或家庭醫生,諮詢針對改善個人健康狀況的益生菌菌種及膳食餐單。
腸道菌群的其他醫療應用及潛力
對腸道菌群的研究,其並不限於益生菌。再來看看黃曦醫生講解腸道菌群有什麼用處:
相信未來將有更多腸道微生物的醫療應用。甚至乎香港中文大學最近發表其研究,指益生菌有助對抗新冠病毒
看完以上的資訊後,你明白腸神經系統及腸內細菌對於健康有多重要了嗎?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用的話,請將這篇分享到 Facebook 及 Line 等社群媒體吧!
感謝你的耐心閱讀,下一篇再見!
你可能也會想知道: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