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easeMind HK

博士生的鬱悶與絕望的深淵
PhD Blue and The Pit of Despair

最後修改:
封面圖片|博士生的鬱悶與絕望的深淵—PhD Blue and The Pit of Despair
被書籍、論文和壓力包圍的科學家

上一篇部落格帖文中提到,澳洲國立大學的研究培訓主任 Dr Inger Mewburn 描述他的一些朋友在回憶讀 PhD 的時候會出現好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由於聽起來很嚇人,因此這一次我將更深入探討兩種常見於碩博士研究生們的情緒和精神困擾。


PhD blue vs. Mental illness

據統計數字顯示博士生比其他學生更容易碰到精神健康的問題。上述的 Dr Inger Mewburn 就提醒博士生要小心分辨稱為 PhD blue 的鬱悶與情緒病之間的徵狀差異。除此之外,也有多位學術部落格的博客曾分享或提醒碩博士生要注意精神健康。

相關文章研究生為生活愁 沒有收入成弱點 被老闆綁死失自由

網站 Phd.Academy 的站長 James Hayton, PhD 就說過他自己曾經接近崩潰(near-breakdown),但是最終有幸擺脫了那個壞到極點的時間,並得以將他的心得寫下成為《我如何在三個月內寫下論文》How I Wrote A PhD Thesis in 3 Months。還有,他為博士生們撰寫了下面的這本書:

book cover

PhD: An uncommon guide to research, writing & PhD life

by James Hayton

如果你對此書感到興趣想找來看看,在 Amazon 上可購買到電子書或印刷版


The Pit of Despair vs. The Valley of Shit

另外,我在上一篇帖文也提到一種出現在學術研究過程之中被命名為 The Valley of Shit 的常見現象,是差不多每位博士生都會經歷的低谷體驗。儘管如此,還是有更糟糕的版本,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一個更嚴重的情況 — The Pit of Despair,其意思是「絕望的深坑」。

關於 The Pit of Despair,我是在一個叫 OnCirculation 的學術部落格上看到的。它與 The Valley of Shit 不一樣,並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會遇上。不過,使用「患上」這個動詞會更為貼切,因為精神病的專家或許會將這種徵狀稱為焦慮症和抑鬱症。

若是處於 The Valley of Shit 的狀態,只要放鬆一點積極地面對或者獲得身邊的人提供幫助,使當事人能努力地繼續下去的話,最終還是會有穿越山谷的一天。相比之下,The Pit of Despair 並不是積極性與工作態度上的問題,而是長期累積的壓力造成身心都快將崩潰,一種已經接近或明確生病的狀態。

情緒病並不僅會造成態度、情緒和行為上的變化,大腦結構和神經傳遞素的分泌也可能會變得異常。另外,身體很多地方亦有可能出現奇怪的毛病。例如:肩頸痛、手腳麻痺、頭痛暈眩、胃痛或消化不良、皮膚炎等等。及早治療可以減少併發症所帶來的進一步壓力。

相關文章15 個讓博士學生聽到會心酸的 PhD 叫法


絕望是甚麼的感覺

為什麼我要撰寫這篇帖文呢?正正就是因為我自己得了這樣的病,在攻讀博士的第三年我選擇了申請休學,長達一年半多的時間。

我患上了抑鬱症,當時我形容自己是封閉在黑暗的深淵四方八面都是高不見頂的圍牆,無路可逃只能哀傷地看著遙不可及理想的天空的一隻井底之蛙。

井底深處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不知道那裏是安全可以爬上去,青蛙沒有翅膀是怎樣也出不了去。

在黑暗中感到孤獨,外界的聲音傳不到深深的井底。傳得下來的是變得可怕的回音,如同在腦內迴盪的鐘鈴聲一般,不論日夜都不得安眠。

幻想著飢餓與飢渴,俯臥在冰冷的漆黑之中,等待著終焉的來臨。

這是我其中一個對絕望的體驗。


孤獨的巨人

情緒病可能會令你拒絕或無法接納其他人的幫助。原因有很多種:害怕不被理解、認為沒有人可以真正幫助這樣子的自己、失去自信、自我價值低下、給予自己失敗者的標籤、認為別人的幫助是挖苦、害怕被歧視等等。而且,正正因為被人認為博士是能力高,更加害怕失敗或被人看不起, 不願意面對或接納患上情緒病。

如果情緒病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它的後果可以很嚴重。不僅是個人的痛苦,亦會為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帶來很多負能量。更嚴重的是會有輕生的念頭。提升校園內教職員與學生們對情緒病的瞭解,加強預防和管理精神健康,可說是培訓未來人才所必須的一環。現時大學不僅會給予實驗室安全的培訓,亦會向碩博士生提供職業安全及健康等的指引。假如大學能夠制定一些保障學生精神健康的政策,或許能夠把這樣的職業病防備於未然。

雖然情緒病是非常可怕,但經過藥物治療,我亦總算從絕望的深坑中爬了出來。有趣的是,現在我把患上情緒病的事情認為是上天給予我反思人生的一個契機。想像要跳出深淵是需要多麼強大接近飛翔的跳躍力,這個經歷也許遠比讀完博士學位更加寶貴。

相關文章出現類似憂鬱時 應該知道的五件事

往後我會繼續分享我對於焦慮症和抑鬱症的感想和治療心得。希望大家也為了自己的精神健康,增進一些預防情緒病的知識。

如對本文內容有疑問,請於下方留言,或透過 Facebook 專頁 與我聯繫。


你可能也會想知道

  1. 大學生及研究生應特別注意「拖延症」易致情緒病!
  2. うつうつ、憂鬱症—及防治神經衰弱的 3 個小偏方
  3. 【碩博士生:別搞混「難做」跟「值得做」】 | 王啟樺的沙龍 | Vocus 方格子

Facebook 留言

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