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搏士⇒搏死"
─ 究竟讀一個 PhD 有多苦
在年頭的時候,作了一句日文的駄洒落(雙關語),意思是拿到博士學位之前,我就「背靠著墳墓」了哦 (X A X)~DEAD!
- 博士 = Haka-se (羅馬拼音)
- 墓 = haka + 背負い = seoi
後來,我又想出了「博士⇒搏士⇒搏死」這串「食字」。
雖然是拼命「搏士」,但成不了 PhD
讀博士學位的目的,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知識嗎?
莊子在《庖丁解牛》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但人生卻是有限的。即使你再搏命 也是學不盡的,你頂不頂得順?
當上一個博士生學習做研究工作,跟中學小學的時候,以至大學學士課程有明確的課程綱要十分不同。研究生會有一個課題,你可以定立去鑽研哪一個學術或專門領域去探索。但你不會就只讀過哪幾本教科書,從老師們學會回答課程內的難題,懂得考試技巧,就能獨當一面。這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只是死記硬背那種填鴨式的拼命讀書方法是行不通。
Only Work Harding ─ 只是搏命,搏命至死,「搏死」也不太可能讓你獲得博士學位(士和死的讀音相似)。
現在的面對著世界性的研究競爭,有些老師會叫你或是你也認為做 Literature review 要多找幾份期刊,多看幾分 Papers。 然後,自己也要在畢業之前多發幾份 Papers 去國際性的學術期刊。 不知不覺就有可以得樣機械性一般,每天都扮演著 Scanner 去掃瞄一堆看不懂的文章,像 OCR 軟件一樣把重點識別出來重寫到自己的筆記簿。你的研究生活和你的眼睛也慢慢變得枯燥。
做研究不只是一件工作。至少你不是去大學裏當一個齒輪。至少你應該如一顆金剛鑽頭, 正在鑽探向你的目標、你的人生。如果你只是論文印刷機裏一枚齒輪,那就只有死路一條。
搏命發掘深鑽研,可惜不見金山,只見到死亡之谷
澳洲國立大學的研究培訓主任 Dr Inger Mewburn 在他的網誌 “The Thesis Whisperer” (論文細說者)中,把這一種博士生生涯的低谷,稱為 “The Valley of Shit”。意思大概就是堂堂的高材生們掉下到狗屎的。他形容那種喪失遠景、自信和信念的糟糕感覺,就好似困在被高高的牆包圍著的深坑之中。感到孤獨及無盡的糟糕。研究生容易變得情绪化,尤其是在寫作畢竟論文期間。 他在另一篇網誌中說,他有很多朋友在要談回博士生的時候就會感到身體不適,有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患者。
我猜測 “The Valley of Shit” 的渊源來自 “Valley of Death” (死亡之谷)。常常用來比喻創業者在最終成功有營利之前,要擴充或繼續研發產品期間找天使及創投資金的時候,由夢想化成泥沼,在越踩越深的責任和壓力下創業夢想及相關人員都要死去,或者變成喪屍一樣生不如死的情況。
研究生需要學會多種才能,一項接一項地學習重要技能,例如:學術英語、實驗技巧、發文及投稿策略等。日後我會繼續探討讀一個博士或碩士研究生的困難,以及如何正面地看待研究生涯。
Dr Inger Mewburn
- Director of research training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 His blog “The Thesis Whisperer”
你可能也會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