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easeMind HK

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 尤其是面對病痛帶來人生低潮的時候

封面圖片(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 尤其是面對病痛帶來人生低潮的時候)

自從 8 月冒頭開始歌手盧凱彤的離逝,連續為支持情緒病人而執筆,期望社會能夠更加明白那一些與困苦戰鬥的弱小心聲。本篇文章將為感覺到活得痛苦的人提供一點線索,探討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作結。

今次主要參考的是名為《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一書的內容,由日本著名心理學家兼哲學家,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 的作者 ── 岸見一郎所著。此書主要討論了五個主題:阿德勒心理學之簡介;如何面對自己才能活得幸福,如何面對他人才能活得幸福;面對年老、疾病、死亡的方法;以及如何變得得發現每一天當中的幸福。

在書中的第二及第三章,亦探討了很多種人類會感到煩惱和自卑感的根源。另外,我會特別推薦你閱讀,書中的第四章「面對年老、疾病、死亡的方法」。因為生老病死是必然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在佛學之中,被認為是無可避免的四大苦難。對於情緒病患者而言,面對病苦及其帶來的生活影響,以至抑鬱症病人會探死的想法,究竟應該如何重新處世,此書都能夠給予相當合適的方向。

我們活著是希望能活得幸福,但幸福又亦非必然,這是討論「如何才能活得幸福」的一本書,為讀書提供活得單純、幸福的線索。


活著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希臘哲學家拍拉圖說:「無論對哪一種生物來說,誕生到這個世界上原本都是一件痛苦的事。」 尤其是對於在人生的半途之中罹患疾病而嚴重影響到生活的人們來說,活著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哪麼,我們是為了什麼而活。我們誕生於此世界,活著勞碌著,難道就是為了要償還人類的原罪嗎?如果只是這樣去想,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活得沒有意義,人生將會充滿納悶和苦澀。

活著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人能夠以痛苦為槓桿,感受活著的喜悅。

相關文章出現類似憂鬱時 應該知道的五件事


並不是只要改變想法就能變得幸福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時候當我們改變想法,即使是失敗亦能賦予其正面的意義,認為重點在於自己怎麼想。

幸福與否是不是一件主觀的事呢? 阿德勒心理學並非認為如此。作者比喻說:「有人覺得某種食物好吃,有人覺得難吃,這是喜好的不同。然而,如果從食物對人體健康的角度來談,就不是主觀可以決定了。幸福的意義也是如此。並非所有生活方式都能獲得幸福。」他並沒有主張只要改變想法,就能讓痛苦的人生變得輕鬆。

主觀地認為是幸福即可,只是麻痺了人去感知痛苦和不幸,而非實質上的幸福。


人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人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作者岸見先生在日本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專家。阿德勒是最早廣泛探討「自卑感」的醫生和心理學家,與弗洛伊德及榮格齊名的 20 世紀心理學大師。認定人類天生是社會動物,人不是獨自生活,而是生活在「人群」當中。因此,如何看待他人的眼光,從對他人的貢獻中獲得自己的價值,獲得歸屬感。

相關文章「日本病」!?

日文的「人類」寫做「人間」,意會人類原本就是生活在「人群之間」,無法脫離人際關係獨自生活。如果不與他人建立關係,就無法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現在的自己。阿德勒稱為工作、交友與愛情的課題合在一起稱為「人生的課題」。


為什麼人會不喜歡自己、討厭自己?

「人之所以無法喜歡自己,
 是因為覺得自己對任何人都沒有貢獻,
 甚至還會成為其他人的阻礙。
 人討厭自己的時候,
 就會產生只要自己不存在,
 或許其他人都能和樂融融過生活之類的想法。」 — 岸見一郎

討厭自己的人,多數都是太在意他人別人對自己想法,想要迎合別人對自己的期望,渴望獲得別人的認同。當不能夠從別人的反饋當中感應到自己的身份或價值,結果就像蜜蜂採不到蜜糖一樣苦。因為缺乏歸屬感,而變得不喜歡自己。

亦會避免必須不斷地看著別人臉色過日子,決心避開人際關係。結果就是將會不信任別人,甚至下定決心否定自己過往的價值,表現反叛來加強自己的不幸,討厭自己與別人的存在。

相關文章「贏在起跑線」有害可毀了我們一生!


學會被討厭的勇氣,去做真正喜歡的自己

如果為了大我而去犠牲小我,要滿足許多人的期望,就非得十分勉強自己不可。阿德勒不贊成強迫個人勉強適應這種缺乏彈性與包容的社會。若要從別人對自己的印象中解放出來,雖然有可能被討厭,但我們更需要多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相關文章度身訂造「走出舒適圈」 - 體質分析

如果你不為自己的人生而活,那麼究竟誰會為你的人生而活呢? 你將不再需要接受以父母為首的他人賦予我們的屬性,不再需要試圖扮演出比真實自己更好的樣貌,嘗試從未經修飾的自己、真正的自己出發。只有肯定自己的價值,才能產生面對人際關係的勇氣。

人只要生活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就已經獲得肯定了。


病痛時候的低落感覺

健康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與身體融為一體,是理所當然;但是一旦生病,尤其是長期痛患,病痛就會持續支配著我們的意識,片刻也不得不注意到身體的異常。

除了對於身體機能下降的自卑感,生病之後,不得不取消工作上的約定,不再擁有原本以為當然會來臨的未來。不論是否需要臥病在床,患者就像是擱淺的船,人生的各種事情都隨著時間前進。無法再像健康時那樣子,從對他人的貢獻中獲得自己的價值,因此失去歸屬感。往往同時需要接受他人的照顧,生病時很難從自己只會帶給別人麻煩的想法中脫離,變得留意他人的眼光、別人臉色過日子。

病痛使我們意識到身體有多麼膽弱,未來也並非理所當然一定能夠到來,但人在健康時很難會意識到這點。


面對病痛

無論覺得自己多麼健康,依然隨時都可能生病。發生這樣的事情時,會讓人忍不住想問神,疾病與不幸是不是神給人的懲罰,是不是愇大計劃的一部分呢?疾病無法避免,但生病絕對不是因為運氣不好的關係。

范丹伯說:「對人生誤解最嚴重的人是誰呢?不就是健康的人嗎?」

生病時必須把疾病當成自己的一部分接受,面對疾病,回應生病的身體所說的話。 應該以過著不同於生病之前的生活方式為目標,重新再活一次。

有人說,要等到生病才會知道健康的可貴。這個世界並不完美,但把今天當成完整的日子珍惜度過,從現在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

其實你不必為了別人改變自己 - 岸見一郎

如果你有任何問題,請在下方留言。你可亦透過 Facebook 專頁 與我交流和討論。